强国先强农 农强则国强
- 发布时间:2023-08-07
- 阅读量:
- 作者:徐兴利 黄家伟
- 来源:食品界
- 责任编辑:食品界
- 分享到: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前提。要善于总结前期发展经验、摸清当下发展规律、锚定未来发展方向,全方位、多角度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关键。
2022年,我国农业发展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在粮食生产、乡村振兴、产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夺取了阶段性胜利。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关系人民美好生活阿和社会稳定发展。新年伊始,想要打开农业发展新局面,需要总结前期发展经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将农业农村整体发展放在心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逆势夺丰收 端牢中国饭碗
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供给安全基础持续稳固,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2021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道。
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和农产品供给充足的背后少不了农业部门精确部署出良策,少不了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巧施为,少不了广大农业工作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困难挑战,去年我国粮食实现了逆势夺丰收。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去年的粮食生产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夏粮播种时,经历了罕见的秋雨秋汛,当时有1/3的冬小麦是晚播的。冬前的苗情是历史上最差的。春播和“三夏”时疫情多点散发,不误农时抢收抢种任务十分繁重。夏季南方局部遭遇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同时病虫害也多发重发,粮食生产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上述成绩来之不易。
面对重重难关,我国粮食生产仍能逆势而上,夺取丰收硕果,其中的不易和艰难可想而知,其中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为我国农业长期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潘文博介绍,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重要保障是义利同抓,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义”就是压实责任,连续第三年向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部署安排,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利”就是加强政策支持。2022年,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比如,继续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比2021年翻了一番;增加产粮大县奖励,扩大轮作资金规模;安排70亿元支持夏粮促壮稳产,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高温干旱,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有效的举措是上下协同,关键措施落得实、落得细。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戮力同心、协同作战、攻坚克难,采取一系列超常超强的措施抓粮食生产,农业农村部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紧抓实,组织开展包省包片下沉一线联系指导,制定下发了30多个技术指导意见和方案。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组建应急服务队,帮助解决农资入户、农机上路、农民下田等堵点卡点。在关键农时把农业农村部系统力量全部压到了一线,组织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蹲点指导,推进小麦促弱转壮、“一喷三防”,秋粮的抗旱保苗、“一喷多促”、防病治虫等措施的落实。
2023年,粮食生产仍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意见》提出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等多项要求。潘文博表示,2023年,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扩大大豆油料,主攻提高单产,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油料供给足起来
油料的充足供给既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
2022年,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对我国油料生产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潘文博表示,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是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农业农村部把扩种大豆和油料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必须完成的大事要事,采取了工程性措施,下达了工程性任务,重点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多策并施扩大豆;另一方面,多油并举扩油料。在扩大豆上,构建合理轮作制度。主要是在东北大豆传统产区,发展玉米大豆轮作。在西北、黄淮海、西南、长江中下游选择适宜区域,首次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共有16个省1047个县的4万多个经营主体来承担。在扩油料上,主要是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冬油菜,在西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春油菜,在黄淮海、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积极发展花生,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特色油料,包括胡麻、芝麻、油葵等。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022年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取得了“开门红”。据统计,大豆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了2743万亩,这是1958年以来面积最高的年份;产量首次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创了历史新高。大豆自给率去年一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油料生产也稳步扩大,油菜籽面积达到了1.09亿亩,比2021年增加了近400万亩,连续第4年恢复性增加,产量达到了1553万吨,增产81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2023年,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大豆和油料产能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意见》指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发展,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潘文博表示,2023年将继续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每年都见到新成效,牢牢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
农业科技强起来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历经多年发展,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日渐显现。曾衍德表示,总体判断,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
据介绍,2022年,科技和装备支撑有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深入推进,基本完成农业种质资源面上普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采集制作畜禽种质资源33万份和水产种质资源7.8万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进,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进展顺利。耕地保护加力推进,全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如期实现10亿亩累计建设目标。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任务总体完成。农机装备创制实现突破,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短板机具成功量产,粮食机收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曾衍德详细介绍了2022年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
在科技创新领域,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底盘技术、丘陵农机等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部分原创科技成果领跑世界,其中,自主培育的“华西牛”通过国家审定,白羽肉鸡自主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15%,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
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领域,提出并培育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优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布局,打造了一支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在高效育种、耕地保育、智能装备等领域建成34个学科群、469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建立了6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解决专业性、产业性、区域性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模式。
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开展了“科技壮苗”行动、大豆科技自强行动和油菜绿色革命科技行动,近百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精准服务,为重要农产品减损失、提单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22年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了1557名专家组成科技代表团。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与时俱进。2023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之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均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领域实验研究平台、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想要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工作,设备研发、系统升级、政策支持缺一不可。《意见》指出,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责任。
农民生活美起来
近年来,如何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迈向富足生活,是广大农民关心的焦点。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曾衍德表示,当前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一招就是拉动内需,拉动农村内需是最有潜力的。农村消费普遍不足,相应的潜力最大,拉动农村内需主要看农民收入。2022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同时,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主要是兴产业、稳就业、促创业,多措并举拓宽渠道,全力以赴促进农民增收。
在致富路上,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环境、水文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通畅、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都是致富路上的重要助力。
据了解,2022年,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稳步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增长4%左右,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1.6万多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恢复性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预计增长10%左右。农村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就地就近就业率超过90%。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45,比2021年缩小0.0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390万家、22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18.7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农产品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43.2亿美元。其中,进口2360.6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7.4%,出口982.6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16.5%。
2023年,产业兴农更深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是推动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为农产品贸易架起了桥梁。《意见》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意见》指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2023年,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农业发展将越来越强,农村建设将越来越好,农民生活将越来越有盼头!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少量资源属于网络共享,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电话:010-83155437 邮箱:foodindustry100@126.com
- 上一篇:监管跑在风险前 食品才能更安全
- 下一篇:没有了
- 关注
- 产经
- 案例
- 人物
- 内幕
- 文化
-
>
【人物】疫情之下,中国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居家隔离、道路封锁、复工延迟、航线停飞等,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
-
>
【人物】抗疫期间,如何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会让国人永远记住的。因为一场暴发于武汉、被命名为2019-nCoV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迅速席卷整个中...
-
>
【人物】“黄门宴”诠释
在美食界,提到黄珂,绝对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因他在家中常年摆“黄门宴”而闻名于京城。他的故事被国内外众多媒体报道,比如英国...
-
>
【人物】用观点引领时代
记者“认识”曹保印是因为在2007年读他的《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一书。在书中,他记录了女儿天天在月子里的故事,其中也有很大一部...
-
>
【人物】新时代,新药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养生保健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怎样才能从日常的膳...
-
>
【内幕】为你揭开“速生
从“速生鸡”到“猪肉钩虫”,从“问题草莓”到“无籽葡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谣言不仅引发了消费者恐慌,由此...
-
>
【内幕】北京饭店的故事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86年7月,为解决大量外来人口来京“吃饭难”的问题,北京市委和北京饭店在台基厂大街路北口合办了一间对外餐厅,当时我...
-
>
【内幕】喝“千滚水”一
喝“千滚水”会亚硝酸盐中毒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然而,这个“常识”却被列为“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上的第一条流言。科学真...
-
>
【内幕】代餐产品到底是
“代餐”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假日长胖后减肥的“希望”。代餐产品多以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粥等形式销售。在某电商平台,记者搜索到代餐产品...
-
>
【内幕】验明西四包子铺
继去年华天二友居肉饼店就“西四包子铺”品牌归属向网红“西四包子铺”提出质疑并开始维权后,记者近期发现,北京餐饮市场上的“西四包子铺”门店...
-
>
【品味】《你不懂葡萄酒
编者按 日本一流侍酒师,教你喝懂葡萄酒。葡萄酒控必读经典!有料、有趣、还有范儿的葡萄酒知识。本书文字理性、专注又不失风趣,穿插世界知名侍酒...
-
>
【品味】《人人都需要了
编者按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在未来,医学也将步入精准医疗时代。在新的医疗时代,我们将充分利用高新医疗技术来定制治疗护理方法,以前所未有的方...
-
>
【品味】《人生十二法则
编者按 面对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虚伪的励志、空洞的安慰,而是严父近乎残酷的苛责教诲,唯有了解规则、真知、历史与前沿科...
-
>
【品味】《不要因为走得
编者按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
-
>
【品味】《AI的25种可能》
编者按 一本书,25个全球最伟大的头脑,洞见6万亿美元AI市场的机遇与风险,政府、企业、个人预判AI趋势的重要依据。 基本信息 书名:《AI的25种可能》...